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有报告提出未来要扩大电气化,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为绿色电力或零碳电力。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碳市场,进行了碳排放交易并产生了交易价格。
各类减碳政策和措施之间到底是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在这个领域,由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担任共同主席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有望推动取得积极的成果。一个典型例子是国际航线上的飞机,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算大的国际海运,未来要实现全球碳中和,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有些地区的经济结构以传统能源为主,且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转型难度较大。各地能否合理规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落实,取决于地方主要领导对此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针对碳中和总体目标与各个主要行业的减碳排路径关系,设计和使用激励机制调节涉碳经济行为,运用市场手段(如碳交易市场、碳税、绿色金融工具等)动员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有限的公共资源高效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等等。
3、要建立与目标相一致的国际治理能力 目前,碳排放的全球治理仍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结构,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各个国家控制好自己的碳排放,就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之所以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原因可能包括:第一,未来技术的发展以及性价比存在不确定性,给相关投资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很多投资是中长期的,因此这些投资核算和未来回报也存在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降下来了,这时经济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有一定难度。
现在通过多余配额在碳交易体系交易形成的碳价格面临波动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其实在这个愿景下,围绕着碳排放可能会出现一个技术范式的彻底变革,或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需求端的巨大变化将决定2035年的产业格局。第二,新基建—— 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把节点行业找出来,针对这些节点行业制定产业政策,做技术变革,它的影响会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形成一个倍数效应。过去四十多年高速增长,一方面可以由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增长来解释。
我们测算过5G基站的建设大概需要五年时间,总投资是1.3万亿人民币,每年将近3000亿人民币,会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索洛模型,经济增长中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解释的部分,索洛把它归结于技术进步和机制、体制创新所激活的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如果到2060年中国要投255万亿人民币,每一年的投入基本上占到GDP的3%,以2020年为例,就相当于要投入约3万亿人民币,那么它对整个中国产业结构,经济社会的冲击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剧烈得多。总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靠万千市场微观主体、靠每一个个体共同努力。
但是有一个逻辑,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下,任何行业之间是通过投入产出关系互为上下游,一个行业会通过传递效应把影响传递给别的行业,最后影响到整个经济总体。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底层逻辑。在该书中,光华思想力课题组的研究展望了2035年的中国经济,它将呈现出令人期待的格局。关于未来的经济场景,可以反映为一些更为具体的数据: (一) 到2035年,中国的GDP按2018年不变价计算,将达到210万亿(注:按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GDP年均增速分别为5.5%、5%和4.5%来估测)。
通过对这个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所谓的节点行业,这些行业本身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里处于关键位置,跟众多的其他行业发生关系。第一, 对我国长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稳健增长,从而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第三,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承诺,体现了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保持一定比例的制造业,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
毕竟现在中国有1.45亿个微观经济单元,构成了非常复杂的生产网络,不能局限地把某一个行业看成孤岛。5、展望2035年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 如果我们透过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用理性的方式判断中国经济,我们将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进入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或者说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同时改革开放前三个十年,每一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基本上在4%以上。一些学者会认为中国经济要发展、同时要倾斜,不用化石能源成为了一个约束条件。第五,碳中和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来源。
2021年正好是中国加入WTO的第20年,过去20年我们实施对外开放,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整个大循环体系的形成和运转,未来30年、40年、50年,发展故事往哪里走? 也许,新基建是一个故事,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故事,为什么碳中和突然间被放到更高的位置上?因为我们找不到比它更宏大的故事。我国目前碳排放规模大约为100亿吨,占全球比例约为30%,若IRENA测算正确,那么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规模达255万亿元。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国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说在内蒙古减排跟在江浙地区减排,假如说同样的成本,内蒙古的压力会很大,因为主要产业结构、主要的就业来源是跟火力发电、煤炭相关联。1、碳中和提出的战略意义与时代背景 当我们衡量文明形态的时候,通常看两个特征:第一,我们使用的能源是什么,第二,我们通讯和出行的方式是什么。
这五个要素合在一起之后有可能会带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奇迹,即一个国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还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速。统一碳价没有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
居民消费122万亿,其中服务消费达到73万亿。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健康服务、医疗保险)。这两个信息加入进去之后,这种社会比较会导致人类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跟公众行为做比较,随后有意识地减低对电的使用。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进入专题: 碳中和 中国经济 。光华管理学院光华思想力研究团队有幸参与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三个课题的研究成果都入选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十四五规划战略研究》一书,分别融入总体思路、深化改革、城乡区域主题。
以过往为序章,所有关于未来的答案隐藏在现在。互联网(包括电商、游戏和金融科技)。
简单举个例子,有人说把能源全部变成非化石能源,比如全中国都用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把高排碳行业的火力发电产能降下来,但是这背后涉及到的是经济均衡问题。2、再创造一个经济奇迹的五大新动能 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以及碳中和。
虽然转型并非易事,但是值得期待。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Allcott做了一个试验,每个月住户会收到电力公司寄的帐单,假如在账单里嵌入一个额外的信息:小区平均每户用电量是多少,最相似的邻居用了多少度电。碳中和巨大的投资量,也决定了它比以上四大动能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穿透力。金融行业增加值达到16.8万亿。
第三,建立有效的碳价发现机制是关键。此外,碳中和主要涉及生产型行业,与消费主导型行业关系不大是大家对碳中和的第三个认知误区。
现在进入一个新的生产函数、消费者效用函数时代,是不是我们未来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约束条件,而是看作推动社会和推动文明形态更替的根本力量。我们用经济学语言讲就相当于就是生产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会完全变化。
举一个小例子,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Richard H.Thaler有一本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畅销书叫《助推》,描述了一些不花钱但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的方法,可以思考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政策的效果。除了上述四大动能之外,碳中和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答案。